你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湿停在哪,病发在哪!中医专家私藏的除湿秘法,把脏腑里的暑湿浊气轻松排净,别把病根留给秋天
时间:2025-07-17 15:23:46 浏览量: 25次

还没正式入伏,天气的湿热程度已与伏天无异。

中医有一句俗话叫做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盛夏湿热缠上身,堵气血、抑阳气,还会悄悄藏进脏腑。到了秋天,它就趁势作乱:困脾胃让人累,扰肺部使人咳,犯心脉致心悸。

若任由暑湿盘踞,秋冬身体必虚。所以,在入伏前,我们就应该做好除湿解热的准备,别把病根儿留到秋天——


夏季除湿热试试这些方法


1

一动

图片


夏天暑湿交织,体内很容易积滞湿气,让人觉得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可以试试这套排湿操,它能帮助激发人体阳气、促进代谢,还能导引疏通经络。


2

二揉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要想祛湿,首先要将水液运化的通道疏通,其次要将脾胃的功能健运起来。所以祛湿基本处方的两个穴位,一个负责通调水道,一个负责健脾化湿。”

1

水分穴

肚脐上方一拇指宽,就是水分穴,主要用于通调水道。

手指四指并拢放于水分穴,用振颤的手法按摩,坚持30-60秒。可以让大小肠蠕动分开,恢复它们分清降浊的功能,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2

阴陵泉穴

找到小腿的迎面骨,从下向上推,推到迎面骨拐弯处,就是阴陵泉。主要负责健脾化湿。

但按揉时,不能只按阴陵泉一个穴位,而是点揉从三阴交到阴陵泉这一段经络,每天10-20次。如果摸到有条索筋结的位置,说明有代谢的问题,可以着重用弹拨的方式按揉,每天弹拨50次。


3

三喝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亚健康科主治医师李壮介绍:“夏季湿邪与暑热,均易侵犯人体,困阻脾胃,所以夏季调养,需注重健脾祛湿、清热解暑”。下面三种茶饮可交替配合饮用,如茯苓薏莲茶与藿佩陈皮茶,加强祛湿效果;茯苓薏莲茶与菊花佩兰茶,解表清里,内外兼治。

1

茯苓薏莲茶

配方:茯苓、薏苡仁、莲子。

做法:材料洗净后浸泡10分钟,开火煮沸15分钟,取清汤分次代茶饮。  

功效:茯苓健脾利湿,薏苡仁渗湿健脾,莲子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湿重导致的困倦、食欲缺乏、烦躁。

2

藿佩陈皮茶

配方:藿香、佩兰、陈皮。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3杯。 

功效:藿香解暑化湿,佩兰清热和中,陈皮理气健脾,适合湿热内蕴、口黏苔腻、水肿痰多者。脾胃虚寒者需减少用量。

3

菊花佩兰茶

配方:菊花、佩兰、绿茶。

做法:沸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 

功效:菊花疏风清热解毒,佩兰化湿解暑,绿茶辅助清热。适合暑热伤津、口苦咽干、头目昏沉者。阳虚体质者慎用。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4

五不做

图片


不少日常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 “添湿”。祛湿养生,得先从纠正这些习惯开始:

1

不要偏爱肥甘厚味

像肥肉、油炸食品、甜食、麻辣火锅这类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或重味食物,吃多了会损害脾胃,减弱其运化能力,进而促使湿气生成并在体内滞留。

2

不贪吃生冷

常吃生冷食物、饮酒且饮食没规律的人,更容易滋生湿气,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运化水湿的能力变弱,使得湿气在体内停留。

3

不忘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

湿邪从体表侵入后,与体内湿气结合,会让痰湿困阻的症状加重。所以洗澡或淋雨后,要及时把身体包括脚部彻底擦干,头发也要吹干,别湿着头发就睡觉。

4

不要久坐不动

不爱运动的人,常常会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动,体内湿气就越多。而坚持八段锦、跑步、快走等运动,能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适当出汗还能加速身体 “祛湿”。

5

不要熬夜 

熬夜刷手机,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造成体内湿气堆积。专家表示,熬夜会消耗津液,影响水液正常运行,时间一长,痰湿就可能悄悄出现。为了健康,要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来源:养生中国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版权所有: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鲁ICP备2021023898号-1
联系电话:0531-76233235
门诊部:0531-76229749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址:莱芜区汶源东大街8号
乘车路线:乘k1路、7路、k19路、21路、101路公交车在莱芜宾馆下车或K16路车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下车即到, 除本院内停车场外,院外周边可提供停车的位置有:大润发、保险大厦、莱芜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