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已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肿瘤防治品牌科普活动。自2018年开始,协会倡议将每年4月15日定为“中国抗癌日”。
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正确认识癌症,贯彻癌症三级预防策略,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控意识,做到科学防癌抗癌,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24年4月21日,我院肿瘤二科医护人员联合莱芜区牛泉中心卫生院举行“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宣传活动。牛泉中心卫生院孟龙副院长及我院帮扶人员冯伟鹏、吴春丽共同参加本次宣传活动。
活动中,王达主任带领医护人员从肿瘤防治出发,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发放肿瘤防治明白纸。告知群众出现那些不适症状时,进行癌症筛查。纠正患者对癌症的错误认识,即使罹患癌症,也有科学、综合的治疗方式。同时,冯伟鹏医生及吴春丽医生也对肿瘤相关的心血管及代谢异常症状进行了认真的解答。广大群众表示收益匪浅。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治,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形成危及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和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2023年1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在控制危险因素、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规范癌症诊疗、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加强救助救治保障、加快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范。除国家防控外,个人应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
癌症的危险信号
1.异常包块、痣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2.吞咽食物时的哽咽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异物感等。
3.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4.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5.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6.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液中带血。
7.听力异常,鼻血,鼻咽分泌物带血,头痛。
8.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9.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逐行性体重减轻。
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
1. 关注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作为机会性筛查的方法是癌症二级预防的重要途径。防癌体检专家共识纳入了处于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六位的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女性高发的宫颈癌。根据国家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这七种恶性肿瘤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60%以上,并且都具备比较成熟的防癌体检手段。
2.改善生活习惯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毒素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同时,控制脂肪、糖、盐等物质的摄入量,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积极锻炼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癌细胞的侵袭。可以选择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5.提高免疫功能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方式来提高免疫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接触致癌物质等方式来降低患癌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