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名医工作室>
任绪东>
三叉神经痛的学术特色
时间:2021-07-27 09:44:21 浏览量: 395次

任绪东教授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一线,医术精湛,在脑系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颇多建树。熟读四大经典及大量中医古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特别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重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只有从整体出发,正确的辨证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1、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1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由于风、寒、热、痰、瘀血、肝火等因素致经脉郁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不通则痛。”即疼痛为气血凝滞不通,筋肉失养而造成。

任绪东教授医师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外感、内伤两部分,外感分为风寒、风热,内伤分为肝阳上亢、络脉瘀阻、肝气郁结、痰湿内盛。治疗上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痰,理气活血等法,以达通络止痛之效。

2、治疗方法:

任绪东教授通过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五白蠲痛饮治疗三叉神经痛,具体组方如下:白蒺藜10g、白僵蚕10g、白芷10g、白附子6g、徐长卿30g、粉葛根12g、白芍10g、九香虫6g、当归10g、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6g、甘草6g。

方中主药白蒺藜苦泄温通,辛散,轻扬疏达,善散肝经风热,又能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疏散下气活血之品;白僵蚕辛咸,平,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白芷性温,味辛祛风湿,生肌止痛。白芍苦酸,凉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白附子味辛、甘,性温归胃、肝经,具有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徐长卿辛温祛风化湿止痛《本草纲目》载粉葛根性凉、气平、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诸作用。九香虫味咸;性温,功能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开窍。全方共起疏风清热,柔肝疏肝,活血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

  2、典型病案:

陈某,女,45岁,农民。2012年12月8号就诊。患者自诉左侧头面部疼痛3月余加重伴牙痛2天,为阵发性抽掣样痛,每次均受凉后症状加重,伴有四肢冷,经口服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每遇寒冷则发。查体: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减轻,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为面痛,风寒外袭型。方用自拟五白蠲痛饮加减;白蒺藜10g、白僵蚕10g、白芷15g、白附子10g、徐长卿30g、粉葛根12g、白芍10g、九香虫6g、当归10g、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6g、甘草6g;连服7剂,症状减轻,继服上方白附子加量至15g,干姜10g,10剂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3、讨论

师根据三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五白蠲痛饮,方中白芷、白僵蚕《青囊秘传》中称姜芷散,多用于治疗头目齿痛诸证。白芍合甘草为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蔓荆子、防风、细辛、白芷合用可清利头目,散寒胜湿止痛。

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三个分支疼痛和病因用药,强调若眼支痛偏热者加重蔓荆子以疏散风热,偏寒者加荜拨以温中散寒,上颌支痛偏热者加薄荷,偏寒者加高良姜,下颌支痛偏热者加黄连,偏寒者加藳本;三支联合痛偏热者加柴胡,偏寒者加重白芷。若夹风热者可减白附子加菊花,内热盛者加石膏、黄连、黄芩,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全蝎,内寒者加制附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火麻仁,血瘀者加赤芍、鸡血藤、蜈蚣,痛剧者加珍珠母,气滞者加元胡、川芎、柴胡,痰盛者加苍术、陈皮,气虚者加黄芪,络脉瘀阻者加土元、寄生。诸药并用,可提高了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疗效,减少了西药的用量。

师认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只有从整体出发,正确的辨证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版权所有: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鲁ICP备2021023898号-1
联系电话:0531-76233235
门诊部:0531-76229749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址:莱芜区汶源东大街8号
乘车路线:乘k1路、7路、k19路、21路、101路公交车在莱芜宾馆下车或K16路车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下车即到, 除本院内停车场外,院外周边可提供停车的位置有:大润发、保险大厦、莱芜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