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日网购时,被各种推荐算法搞得头昏脑涨,越买越乱,最后买了一堆自己压根用不上的东西,收到货还发现‘踩雷’了,那叫一个崩溃”; “本以为,旅游前做攻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每个想去的地方网上评价都有好有坏,越做越焦躁,最后放弃出门”; “琐碎的决定做多了,就没精力干大事,而且只要决定做慢了,就很容易发展成内耗,导致行动无限拖延”……
不是意志薄弱,是大脑真的累了
在了解决策疲劳前,大家需要先了解决策行为是如何进行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决策双系统模型认为,人类的决策系统分为两个:一个是快速、自动的直觉系统;另一个是缓慢、理性的逻辑思维系统。当你看到朋友的消息,立刻回复表情包,就是系统一,而当你需要写一封重要邮件,或是规划升学转行,便是系统二在运转。
神经科学家发现,无论采用哪个系统,做出决定都需要微量的葡萄糖通过大脑的突触。也就是说,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消耗精神能量,即使小如回复一句“哈哈”的选择,也绝不是免费的。
当大家在一段时间内做出太多选择,精神资源被消耗,大家就会进入决策疲劳状态。
因此不用责怪自己,这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真的累了。正如心理学家 Baumeister 曾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的:当人们连续进行选择任务后,在后续测试中表现出更差的控制力,更容易冲动消费、选择高热量食物,甚至直接放弃思考。
决策越多,决策越难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空前便利,但也造成了选择的膨胀。人们为了买得实惠,提前半个月就在思考决策,自我损耗之高足以让大脑“瘫痪”。
它们不易察觉,却是我们疲惫感的元凶。更重要的是,选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更好的结果。
心理学中著名的果酱实验就揭示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在超市设置了两个果酱试吃摊位:一个提供 6 种口味,一个提供 24 种。结果显示,虽然多口味摊位吸引了更多人驻足,但购买率远远低于少口味摊位。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出决定,越容易陷入纠结,最终干脆放弃。[6]
决策越难,决策越烂
人类更容易在深夜做出天亮会追悔莫及的决定。比如,忍不住给早已拉黑的号码发信息。
网络购物节也往往在晚上开始,因为人更容易在深夜消费。美国《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在晚上会更愿意选择那些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直觉冲动的东西。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夜晚控制不住自己?一个被神经科学验证的真相是:人类在深夜的决策系统,正处于故障模式。
夜晚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让万物入睡,为大脑提供深度修复的窗口。现代人却越来越多地选择放弃睡眠,开始与时间的拔河。数据显示,与十年前相比,现代人的入睡时间平均推迟两个多小时,睡眠时长缩短近 1.5 小时。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处理计划和复杂决策的区域,使人们能够做出复杂、细致的判断来平衡风险和回报。而违反昼夜节律的睡眠剥夺对前额叶皮层的打击会尤其严重。
如何避免决策疲劳,
节省能量、提升行动力?
1
简化决策
2
进行信息“节食”
3
不再执着于完美,而是勇敢试错
4
相信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