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这些很容易忽视的习惯,正在暗中榨干你的精力
时间:2025-07-01 10:04:47 浏览量: 10次

“活动日网购时,被各种推荐算法搞得头昏脑涨,越买越乱,最后买了一堆自己压根用不上的东西,收到货还发现‘踩雷’了,那叫一个崩溃”;


“本以为,旅游前做攻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每个想去的地方网上评价都有好有坏,越做越焦躁,最后放弃出门”;


“琐碎的决定做多了,就没精力干大事,而且只要决定做慢了,就很容易发展成内耗,导致行动无限拖延”……


这种“疲于做决策”苦恼,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鸣。其实,心理学对此早有察觉,将这种状态称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不是意志薄弱,是大脑真的累了


在了解决策疲劳前,大家需要先了解决策行为是如何进行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决策双系统模型认为,人类的决策系统分为两个:一个是快速、自动的直觉系统;另一个是缓慢、理性的逻辑思维系统。当你看到朋友的消息,立刻回复表情包,就是系统一,而当你需要写一封重要邮件,或是规划升学转行,便是系统二在运转。


神经科学家发现,无论采用哪个系统,做出决定都需要微量的葡萄糖通过大脑的突触。也就是说,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消耗精神能量,即使小如回复一句“哈哈”的选择,也绝不是免费的。



当大家在一段时间内做出太多选择,精神资源被消耗,大家就会进入决策疲劳状态。


因此不用责怪自己,这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真的累了。正如心理学家 Baumeister 曾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的:当人们连续进行选择任务后,在后续测试中表现出更差的控制力,更容易冲动消费、选择高热量食物,甚至直接放弃思考。


决策越多,决策越难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空前便利,但也造成了选择的膨胀。人们为了买得实惠,提前半个月就在思考决策,自我损耗之高足以让大脑“瘫痪”。


比起购物,生活中决策疲劳的副作用更明显。比如,大家常常可以在这类人身上看到的决策疲劳:需要推动目标实现,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迟疑,比如亲朋好友的反对、网上的不同评价、老师/领导的劝阻……

小到打车还是坐地铁,大到选什么专业、买哪套房、生不生孩子……TA 们没完没了地强迫自己做出最好、最完美的决策,有时会因为损耗过度而乱发脾气、随意挥霍、冲动鲁莽,但更多时候大家会感到:我好像没做什么,精神能量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了。


美国一项研究统计显示: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做出 35000 个决定。每天困在大大小小的决策里,人们没有力气付诸行动,也没有时间做真正想做的事。

它们不易察觉,却是我们疲惫感的元凶。更重要的是,选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更好的结果。


心理学中著名的果酱实验就揭示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在超市设置了两个果酱试吃摊位:一个提供 6 种口味,一个提供 24 种。结果显示,虽然多口味摊位吸引了更多人驻足,但购买率远远低于少口味摊位。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出决定,越容易陷入纠结,最终干脆放弃。[6]


这是因为选择本身即是舍弃,当我们选择其中一个,便是放弃另外 5 个,而若我们有成千上万的选项,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割舍了。


决策越难,决策越烂


人类更容易在深夜做出天亮会追悔莫及的决定。比如,忍不住给早已拉黑的号码发信息。


网络购物节也往往在晚上开始,因为人更容易在深夜消费。美国《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在晚上会更愿意选择那些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直觉冲动的东西。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夜晚控制不住自己?一个被神经科学验证的真相是:人类在深夜的决策系统,正处于故障模式。


夜晚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让万物入睡,为大脑提供深度修复的窗口。现代人却越来越多地选择放弃睡眠,开始与时间的拔河。数据显示,与十年前相比,现代人的入睡时间平均推迟两个多小时,睡眠时长缩短近 1.5 小时。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处理计划和复杂决策的区域,使人们能够做出复杂、细致的判断来平衡风险和回报。而违反昼夜节律的睡眠剥夺对前额叶皮层的打击会尤其严重。


如何避免决策疲劳,

节省能量、提升行动力?


1

简化决策


书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的作者加里·凯勒在经营企业时,发现高管们经常忘记把最重要的事做好,他想了一个改良的办法:要求高管们每周呈报一件最重要的事。怎么判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呢?加里·凯勒的标准是:具体、想做、能让其他事变得容易。

比如,我们这周末不知道该去踏青游玩、还是看书学习、还是培养副业,按照上述加里·凯勒的标准,选一件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没那么内耗和纠结了,也能更高效地完成你想做的事。

2

进行信息“节食”


过去信息稀缺,所以我接受能获得的任何信息。但现在我们已经被大量信息淹没,尤其是那些无用信息——这会让我们生病。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

比如,使用一些记录型 App 来自动处理重复任务:不知道一日三餐该吃什么,就翻看当季时令蔬菜的相关书籍,参照里面的建议来分配饮食。这期间尽量不要看其他网络平台或者网友的建议,以免造成信息繁杂。或者,专门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做“冥想”,完全断绝外界信息,只关注自己的内心,这能帮助我们不被信息海洋吞没了理智。

3

不再执着于完美,而是勇敢试错


哈佛教授兰格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浪费时间做一个正确决定,不如随机选一个并努力让这个选择正确。”

人都有做得好的一面,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勇敢去试错,这过程带来的经验、技巧、智慧,能帮助我们从不完美逐渐趋于完美。这样一来,即使我们会在搞砸时感到焦虑、不安,但随着经验积累也能越做越好,让内心更平静与自洽。

4

相信直觉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直觉”有很高的评价:“直觉是一种通过潜意识的知觉,直接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实在不知道走哪条路、做什么选择时,就抛开对错凭直觉先选择一个。刻意思考的结果也有可能是错的,但直觉永远忠于你的内心。

来源:科普中国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版权所有: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鲁ICP备2021023898号-1
联系电话:0531-76233235
门诊部:0531-76229749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址:莱芜区汶源东大街8号
乘车路线:乘k1路、7路、k19路、21路、101路公交车在莱芜宾馆下车或K16路车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下车即到, 除本院内停车场外,院外周边可提供停车的位置有:大润发、保险大厦、莱芜宾馆